“不过,爹,这其中的成本,真的很大啊。”
“你也说了需要很多年才能见到成效。”
“这么长时间的投入,我怕我们承受不住。”
“而且,现在我们还受到了鹰酱的针对。”
“爹,全部引入,这不现实。”
“只能先在几个大学,公司实验室,还有一些关键领域引入盘古。”
“先抓住大方向,确保我们的竞争力,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,再慢慢引入。”
这是想当然了。
杨庆直接打断了他的话。
“你的思维有问题,盘古是一个虚拟产品,智能算力中心,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工具。”
“你先把框架搭起来,针对不太需要的项目可以减少算力资源的倾斜,像你说的,先向大方向上倾斜算力。”
“可以弱,但是不能没有,训练嘛,一个人能做,两个人也能做。”
“虽然慢一点,但是需要用到的时候,拿过来就能用。”
“如果没有,你就只能重新开始,遇到急需的时候你再想用,什么事儿都来不及了。”
“现在是解决从无到有的时候,不是挑三拣四的时候。”
“你的思维要跟上时代,不要被老思想限制住了。”
杨启航明白了杨庆的意思,但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啊。
一个人难道就不是成本了?
而且构建专业的智能端,怎么可能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。
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。
算了,自己做自己的,老爹也有想当然的时候。
一切还是要看现实情况。
我还是先从大处来,有余力了再说其他。
就这样杨启航满口答应。
然后自己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人工智能布局。
为此杨启航满世界寻找适合建造算力中心的地方,同时向天门公司,下了几十万块智能算力模块的订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