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观清朝,赋税很高。
清朝的赋税是按崇祯年间的赋税来的,是将明朝所有的正税以及杂税全部囊括在内征收。包括明朝藩王的宗禄清朝还在征收,甚至明末的辽饷,清朝还在征收。
不过也能说的通,辽响本身就是为了剿灭女真人才征收的,清军入关以后,女真人自然没有被剿灭,继续征收辽响似乎也有道理。
清朝的赋税绝大部分都要上交中央,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多少财政盈余。
遇到灾荒,百姓手里没吃的,地方官府又没有能力赈灾,只能依靠中央赈灾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的赈灾次数要比明朝多的原因。
如果要拿赈灾次数的多少来贬低明朝,属实是没什么意思。
申时行所说的,也正是大明朝的地方财政情况。
南直隶、浙江,本就是富庶之地,遇到灾荒,两地的官府自己就能解决,不需要中央赈灾。
“该拨下去的赈灾钱粮,还是要拨。”
朱翊钧说道。
“只是,澎湖、东番在东南,北地的百姓若是迁移过去,能适应的了吗?”
“回禀皇上,据福建已经派人到,东番岛上勘察,岛上有大量适宜开垦的土地。授予百姓田地,他们只需要按时向东番上交赋税,想来他们是愿意的。”
“至于气候,短时间内或许不太适应,但时间一长,应该就不成问题。”
申时行这话说的没错,只要给地,绝对有想去的人。适不适应当地气候,跟地一比,那都不重要。
朱翊钧点点头,“内阁和户部向这几个受灾的省份行文,”
刚说完,朱翊钧又换了意思。
“也不仅仅是这几个受灾的省份,其他省份也一样,有愿意前去澎湖以及东番的,尽可以前去。”
“当地官府将有意向的百姓登记造册,派人统一送去福建,再由福建水师派船送他们前去。”
申时行领旨道:“臣遵旨。”
“东番那么大一个岛,与陆地隔海相望,距离不算远,沿海各地应该有很多人到过东番岛吧?”
朱翊钧问道。
“回禀皇上,出海谋生的人有很多,不说到过东番岛,仅福建派人勘察后,就现岛上有不少我大明的百姓居住。”
朱翊钧又问,“大概有多少百姓在岛上居住?”
申时行迟疑了一下,“回禀皇上,准确数字还要派人详细清查后,才能确定。”
朱翊钧望向申时行,言语停了片刻,“我大明现在有多少人口?”
“回禀皇上,约有六千万。”
朱翊钧接着又问,“洪武年间,我大明有多少人口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