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: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> 第385章 汪直回乡权力的滋味(第1页)

第385章 汪直回乡权力的滋味(第1页)

当年汪直的父亲是死在海上的,可以说是尸骨无存,给汪直留下的只有他那些平日里穿的衣物,这些衣物汪直一直随身带着,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自己光宗耀祖之后,能带着这些衣物衣锦还乡,为父亲立一个衣冠冢。

汪直的老家在南直隶徽州府歙县,汪直原名王直,后来从军之后,云瑾给他改了个名字,叫汪直,不过王直的身份也保留了,这次汪直回乡,自然用的是王直这个名字。

王家在歙县原本是个很富庶的家族,但汪直五六岁的时候,王家家道中落了,汪直父子连饭都吃不上了,原本汪直还有个娃娃亲,家道中落之前,那家人算是高攀的。

但王家家道中落之后,这家人生怕被汪直父子连累,第一时间找到汪直父子,让他们签了退婚书。

彼时汪直年龄还小,还不懂被逼着退婚有多么屈辱,但汪直的爹懂,所以他没脸在歙县继续待下去了,带着汪直远走他乡,并且一直和汪直说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。

汪直的爹也是冲着这方面努力地,即便是去当海盗,也只是想赚到足够多的钱,好带着汪直衣锦还乡,好好把当年丢的脸挣回来。

可惜他死在了海上,注定是回不去了。

但汪直却记住了自己父亲的嘱托,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,这也是汪直为何对光宗耀祖如此执着的原因。

如今汪直做到了,成为了大明的封号将军,在歙县这么个小地方,别说是封号将军了,就算是县太爷,都是天一样的存在,汪直这个封号将军荣归故里,整个歙县都震动了。

对于汪直如今的身份地位,汪直的爹恐怕做梦都没想过,想都不敢想,但汪直却是切切实实的实现了。

汪直骑着汗血宝马,前面有锦衣卫开道,后面也有锦衣卫护送着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,以及周楚给他的那些字画,还有汪直从东瀛带回来的一百多万两白银。

原本这些白银汪直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带回来,但林廌却不以为然,说我们为大明为陛下输送了多少白银?才拿了这么一点点,陛下知道了,反而会觉得你忠心,对你更加放心,你如果一点都不拿,陛下反而不放心。

林廌其实是没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的,林廌每次回京,都会第一时间去拜访周楚,周楚言语之间对他多有嘱咐,这话其实是周楚对他说的。

“你们在东瀛,捞点银子没什么,只要不是太多,东瀛天高皇帝远的,你们要是表现的一点捞钱的想法都没有,陛下反而要担心了。”

周楚之所以这么说,就是想用白银堵住林廌和齐良那未成长起来的野心。

不然的话,他们几个守着银山,自己却是拿不到一点,时间长了,心里肯定是不平衡的,与其如此,周楚倒不如让他们直接拿。

汪直几人也是极有分寸的,或者说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拿的够多了。

像汪直,即便是王家之前春秋鼎盛的时候,整个王家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三万两银子罢了,现在汪直拿了这么多,心中都觉得愧对大明,愧对陛下,陛下甚至还特地派了锦衣卫帮自己护送这些白银,汪直越想越觉得自己不是个玩意。

一路上,汪直一直在暗暗誓,将来定为陛下,为周大人尽死。

汪直的白银当初在天津码头并没有动,而是从天津码头直接走水路运送到了南直隶离歙县最近的码头,等汪直到了之后,带着锦衣卫去取的。

对于汪直的这些钱财,嘉靖特意嘱咐过,甚至还特地安排了锦衣卫看管着,生怕有人动了歪心思。

这点钱,如今的嘉靖是看不上的,这些年,汪直从东瀛为大明运送的白银,嘉靖都不知道有多少了,可以说是海量的,倘若将这些白银尽数投入大明的市场之中,白银将会大大贬值。

所以嘉靖没有这么做,而是将这些白银的一大部分存入了皇家银行的库房之中,剩下的一小部分入了国库,还有一小部分入了嘉靖自己的内帑。

这些年这些白银通过皇家银行如同细水长流一般,慢慢的流入市场,原本大明市面上,铜钱的持有量远过同价值的白银,但通过这些年皇家银行的运行,如今大明市面上,铜钱和白银的持有量基本上持平了,如此才是一个相对健康的金融体系。

至于剩下的白银,嘉靖按照周楚的说法,不必急着流入到市面上去,而是通过皇家银行,一点一点将这些白银融入到整个大明的金融体系之中。

这些年,汪直将近数万东瀛人全部抓了去挖矿,大明的数万将士,近一半都用来监工了,一个大明将士可以监督十几个东瀛人,在不计较东瀛人死活的情况下,挖矿的进度相当快。

当然,汪直也明白围三缺一的道理,为了防止这些东瀛人造反,汪直也不会把他们逼的太急了,不至于让他们饿死,至于挖矿死于矿难的,那都是意外。

剩下的将士,则在汪直的带领下,不断地从本州岛往外扩张,不过兵力有限,扩张的范围也很有限,主要是以本州岛为根基。

之后汪直和东瀛的那些大名建立起了贸易往来,原本大明的那些走私集团就和东瀛的大名们一直有着交易往来,但自从这些人被周楚打掉之后,交易就断了,大名们断了这么大的一个财路,自然是无比着急,得知汪直是代表大明来和他们交易的,这些大名一个个喜出望外。

不过如今的情况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,汪直全权代表大明,做的是垄断生意,而东瀛的大名想和汪直做生意的有很多,定价权完全在汪直这边。

汪直按照周楚的安排,将货物的价格抬高到了原本的三倍左右,即便如此,那些大名仍然如同见了血的鲨鱼一般,蜂拥而至。

大明的货物永远都是紧俏品,即便价格再贵,也不愁没人买,东瀛最不缺的就是白银,如一个豆青瓷碗,之前他们用相当于一百文钱的白银从大明商人手中买一个,然后卖给东瀛百姓的时候,会加价十倍,甚至更多。

这一点,周楚是清楚的,所以才让汪直提价到原本的三倍,即便进价是原本的三倍,东瀛的这些大名们仍然可以赚的盆满钵满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